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。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。整个古代,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,即由中国传入日本。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词汇。近代以来,大量日语词传入中国。
在民国初年,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。其中不乏“~主义(-ism)”“~化(-ise)”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,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。其他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:
~团。例:工团、法团
~力。例:购买力
~型。例:大型、小型
~场。例:现场、广场
~法。例:宪法,刑法
~性。例:技术性,主观恶性
~制。例:共和制,总统制
~会。例:工会,协会
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。
和制汉语
编辑
主条目:和制汉语
日本自制汉语词
编辑
19世纪时中国从日本输入新词,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“和制汉语”。举凡“电话”“干部”“艺术”“否定”“肯定”“假设[注 1]”“海拔”“直接”“杂志”“防疫”“法人”“航空母舰”“象征”“商业”是属于和制汉语日语借词[2]。但并不是所有日语中的“和制汉语”都在现代汉语中通用,如“介错”“油断”这类和制汉语词都没有进入汉语。
古已有之的汉语词,常被误认为来自日语
编辑
有些词古汉语已经有了,且意义差别不大,不应当认为是来自日语。如:
革命:汤武革命、神龙革命,古义与今义几无差别。
所为:《易·系辞上》: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!”晋·陆机《吊魏武帝文》序:“诸舍中无所为,学作履组卖也。”
政府:《资治通鉴·唐宣宗大中二年》:“前凤翔节度使石雄诣政府自陈黑山、乌岭之功,求一镇以终老。”
纪律: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。”
宗旨:《北齐书·儒林传·孙灵晖》:“灵晖年七岁,便好学,日诵数千言,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,不求师友。《三礼》及三《传》,皆通宗旨。”
封建[3][4]:柳宗元《封建论》,中国之“封建”一词与英文之feudalism有相同之处,此义非日本人自造。
契约:《魏书·鹿悆传》:“契约既固,未旬,综果降。”
警察: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蓝摩国》:“野象群行,采花以散,冥力警察,初无间替。”古义警戒监察,与今义有关联,此义非日本人自造。
科学:《钦定千叟宴诗》“欧逻巴州西天西意逹里亚,臣所栖六城环以地中海,高墉架海横天梯,人有医、治、教、道四科学,物有金刚、珊瑚、哆啰珠、象犀。康熙九年入觐贡,自后岁奉金牒、航狻猊,懐仁、若望始守职跪奉。”
来源于“宛字”的词
编辑
“宛字”,日语“当て字/宛て字”。日语传统上多用汉字,有时非汉语词也利用汉字的读音(音读与训读皆可能用到)以汉字纪录,如“滅茶苦茶(めちゃくちゃ)”。这种做法最初是在假名未出现的时代使用(如万叶假名),但假名出现后仍然常用。这种做法类似于六书的假借,但为区别于中国的假借,本文称之为“宛字”。
来源于和语宛字的词
编辑
此类较少,常见的用例如“寿司(すし)”(本字是“鮨”,“寿司”是宛字)。
来源于外来语宛字的词
编辑
由于明治时期翻译西洋词(主要是专有名词)时学术词汇使用汉字词表达还是主流,所以频繁使用宛字翻译。如 クラブ“倶乐部”、ロマン“浪漫”、ガス“瓦斯”、コンクリート“混凝土”、リンパ“淋巴”等,都被汉语借用。此类词汇虽然看起来像是汉语词,但实质上是对西语的音译,故对日语来说,这些词不属于和制汉语,而是外来语。
和语词以汉字写法引入
编辑
绝大部分的和语的人名、地名等专有名词是以汉字写法而非读音直接引入汉语。部分一般词汇亦以汉字写法直接引入汉语,如:取消(取(と)り消(け)し)、场合(場(ば)合(あい))、立场(立(たち)場(ば))、手续(手(て)続(つづ)(き))、出口(出(で)口(ぐち))、入口(入(い)(り)口(ぐち))、取缔(取(と)(り)締(し)(ま)り)、见习(見(み)習(なら)い)等。韩语中有更多此类用语的案例,如:賣上(매상,売(う)(り)上(あ)(げ))、小包(소포,小(こ)包(づつみ))、手入(수입,手(て)入(い)れ)等。
日语自身读法的音译
编辑
此类词汇多是日语本身非以汉字表达的词汇,但华人习惯于以汉字引入日本词汇(包括专有名词),所以以音译方式输入了若干日本词。如“卡拉OK”(カラオケ),“榻榻米”(畳)等。商标的例子较多,如“马自达”(マツダ,松田)、“日产”的俗名“尼桑”、“立邦漆”(Nippon Paint)等。
流通于台湾的日语借词
编辑
由于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,无论是台语、台湾客家话或中华民国国语,日常所用的日语借词数量相对于中国大陆(东北地区除外)、香港等其他地区比例更高。如“便当(弁当)”、“秀逗(ショート)”。
和制汉语词汇数量在台语中较中华民国国语多,在日治时期的汉文报纸中,夹杂和制汉语非常普遍。“改札系”(剪票员)、“驿”(车站)等词汇已在战后被国语词汇取代,但现尚有“水道水”(tsuí-tō-tsuí,自来水)、“注文”(tsù-bûn,订购)、“案内”(àn-nāi,带路)、“看板”(khang-pang,招牌)等仍常用。甚至外来语如“oo-tó-bái”(オートバイ,摩托车)、“bì-lù”(ビール,啤酒)、“jiàn-bà”(ジャンパー,夹克),和语如“阿莎力”(a-sá-lih,あっさり,果断)“欧巴桑”(oo-bá-sáng,おばさん,阿姨)“sa-sí-mih”(刺身,生鱼片),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台语当中。
许多早年曾在中国大陆使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制汉语词,如“摄护腺”(前列腺)等[5],在台湾仍继续使用。
流通于东北地区的日语借词
编辑
由于东北地区曾有日本租借地关东州(1905年-1945年)和傀儡政权满洲国(1932年-1945年),东北诸方言(东北官话、胶辽官话、北京官话)日常所用的日语借词数量相对于关内比例更高。[6][7]
和制汉语词汇数量在东北官话中较普通话多,“町”“番地”“出张”“主催”“急行券”“放送局”“厚生科”“幼稚园”“表题”“下记”“料”等词汇已在战后被普通话词汇取代,但现尚有“便所”(厕所、卫生间)、“果子”(点心、糕点、糖果) 、“生徒”(学生、学徒)、“邮便”(邮政、邮件)等仍常用。甚至外来语如“瓦斯”(wǎsi/gási,ガス,煤气、天然气)、“晚霞子”(wǎnxiázi,ワイシャツ,女式衬衫),和语如“古鲁码”(gǔlúmǎ,くるま,汽车)、“磨机”(mòji,もち,粘糕、打糕)、“榻榻密”(tǎtamì,たたみ,床垫、蒲苇草垫),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东北官话当中。
日本流行文化引进的和制汉语
编辑
20世纪末起,由于日本电玩、动漫、流行音乐、影视等大量进入中文圈,也有许多词语,如“声优”“女优”“攻略”等已经开始在汉语打开知名度。
如“暴走(失控)”一词因新世纪福音战士而进入ACG迷的生活圈,而“达人(专家)”一词也开始经常出现在报章、杂志上。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入汉语的和制汉语词由于时期尚短,社会仍持保留态度看待,只将它们当作一种“流行用词”,并没有真正将他视为“汉语”的一部分。
但部份用来描述社会现象,无法准确翻译成中文的和制汉语,如“暴走族”、“援交”、“少子化”、“人气”等词汇,已经经常被中国大陆、香港与台湾的社交媒体或新闻媒体直接采用了。